藏族现人口459.3万,主要居住在西藏自治区,其余分布在四川、青海、甘肃、云南四省和其他地区。云南又主要聚居在迪庆州,少数散居在丽江、怒江等地、州,有11.1万多人。
藏族聚居在高原,那里海拔较高,幅员辽阔,雪峰连绵,山峦起伏,风光神奇而壮美。传说藏族最初是由“神猴”和“岩魔女”结合而产生的。据史料记载,藏族源于我国古代游牧民族羌人,与当地土著民族融合而发展成今天的藏族。
藏族的衣食住行,婚丧嫁娶,礼俗节日带有鲜明的高原印记。糌粑、酥油茶和青稞酒是藏族同胞的生活必需品。糌粑由青稞或豌豆炒熟之后磨制而成。酥油茶是把砖茶熬出的茶叶倒入1米长的木质长筒内,加上盐巴和酥油,用长轴上下冲击,使其各种成分均匀融合而成。藏族同胞宁可三月无肉,不可一天无酥油茶。青稞酒是用当地出产的青稞酿制而成的一种低度酒,男女老少皆喜饮,食物多有肉食和奶制品,不少爱吃风干的牛羊肉。
藏族的服装主要是传统藏服,特点是长袖、宽腰、大襟。妇女冬穿长袖长袍,夏着无袖长袍,内穿各种颜色与花纹的衬衣,腰前系一块有彩色花纹的围裙。藏族同胞特别喜爱“哈达”,把它看作是最珍贵的礼物。“哈达”是雪白的织品,一般宽约二至三十厘米,长约一至二米,用纱或丝绸织成。每有喜庆之事,或远客来临,或拜会尊长,或远行送别,都要献哈达以表敬意。
藏族信奉大乘佛教,大乘佛教吸收了藏族土著信仰本教的某些仪式和内容,形成具有藏族色彩的“藏传佛教”。藏族对活佛高僧尊为上人,藏语称为喇嘛,故藏传佛教又被称为喇嘛教。藏族的节日较多,几乎都与宗教有联系,如正月朝拜玉龙雪山和宾川鸡足山,四月初一至初四是释迦牟尼成佛日,十月二十五日是黄教大师宗巴喀的成道日,都要举行法会庆祝,除夕之夜还要举行盛大的“跳神”活动,每年五月端午要举行盛大的传统盛会棗赛马节。此外每年大理三月街和丽江七月骡马会,藏族骑手都要前去参赛。
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,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藏语支,分为卫藏、安多、康三个方言。云南藏族信奉本民族固有的本教和佛教,本教的形态具有原始宗教的特征,藏传佛教的噶举派(白教)和宁玛派(红教)等教派分别从西藏和康区两路大规模地传入云南。文化绚丽多姿,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。其歌舞、音乐、戏剧、绘画都有独到的特色。《格萨尔王传》是举世著名的英雄史诗,不仅是全世界最长的诗,情节也较生动。
藏医药学是中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。藏药讲求炮制技术,尤对兽医有独到之处。医药学著作主要有《医方四续》。算学可以预测日、月蚀及地方近期气象。藏族礼仪及禁忌 藏族人民具有热情好客,真诚重友谊的情操。献哈达是最普遍的一种礼节,无论婚丧节庆、拜会尊长、朝拜佛像、送娶迎亲等,都有献哈达礼仪,以表示纯洁、诚心、忠诚的敬意。哈达有蓝、白、黄 、绿、红五种。最常见为白色哈达,白色象征纯洁、吉利。献哈达很讲究礼节程序,首先要用双手捧起哈达,对受礼者吟诗颂辞,然后恭敬地将哈达捧送给受礼者。小辈给长辈献哈达,要佛给俗人授哈达,直接挂于脖上,被授人则应恭敬地弯腰低头接受。
敬青稞酒、酥油茶是藏族的一种礼俗。敬酒以满杯为敬,客人双手接过主人的酒,用无名指蘸酒,再用拇指和无名指弹三次,表示敬天、敬地、敬客人,然后一饮而尽,这样主人家会很高兴。敬酥油茶是藏家的日常礼节,讲究长幼有序、主客有序和尊卑有序。若家中有父母、知辈或客人,首先要献给他们享用。特别是对客人,主人家要用清水将碗洗净,揩干,用火烘干,然后再斟茶并用双手捧献于客人面前,客人则双手谢手再接了饮用。饮用后,主人会很快添上,除非客人以手盖碗表示不能再饮为止。路遇长者要让路,与长者同行,让其先行,自己随后;待客坐席,请长者客人坐上方或首席;拜访尊敬的客人必须献哈达等。
在日常生活中,家中有危重病人或家庭不顺,户外插青枝的叶或石头上放红线、用石压刺枝,以示谢绝客人。家中佛坛不允许别人乱摸,也不得用手指问。吃奶渣时,一般不用筷子。主人及客人在火塘上方就坐,一般情况盘腿而坐为好。不准随便跨越火塘。忌在长辈面前讲粗话。忌在家中讲不吉利的话。忌用不吉利的语言骂牲畜。
初次访问藏民家庭和告别时均可用祝福语:扎西德勒(吉祥如意)。接待客人时,无论是行走还是言谈,总是让客人或长者为先,并使用敬语,如在名字后面加个:“啦”字,以示尊敬和亲切,忌讳直呼其名。迎送客人,要躬腰曲膝,面带笑容。室内就坐,要盘腿端坐,不能双腿伸直,脚底朝人,不能东张西望。接受礼品,要双手去接。赠送礼品,要躬腰双手高举过头。敬茶,酒,烟时,要双手奉上,手指不能放进碗口。
藏族人绝对禁吃驴、马肉和狗肉,有些地区也不吃鱼肉。
吃饭时要食不满口,咬不出声,喝不出响。
喝酥油茶时,主人倒茶,客人要待主人双手捧到面前时,才能接过来喝。
禁止在别人后背吐唾沫,拍手掌。
行路遇到寺院,玛尼堆,佛塔等宗教设施,必须从左往右绕行。
不得跨越法器,火盆。
经筒、经轮不得逆转。
忌讳别人用手触摸头顶。
藏族节庆活动
迪庆藏族既过农历春节,也过藏历年。他们把过年,特别是把新年的第一天视为最神圣吉祥的节日,是预兆一家发达兴旺、老幼平安赐福的好日子。主要节日有:传诏大法会、五月赛马会、丹巴日古、嘎登昂曲、格东节。
在迪庆藏族自治州,每年藏历除夕,要在各大寺庙举重年中最大的法会跳神法会。这天,各寺喇嘛穿上奇装异服,头戴造型怪异的面具,表演种种惊心动魄的跳神节目。跳神,实际上是了种具有一定戏剧性的宗教舞蹈。跳神表演有简单情节,以鼓、铙钹、唢呐、海螺、法号等伴奏,一场一场连续可跳好几小时。
草地藏民节,是藏族牧民的传统节日,又称为藏历年,每年农历正月初举行,为期一个星期左右。
节日前,每家每户都要打扫卫生,并按照当地藏族人民的习惯,在太阳快要下山时,将污水、脏物一律往西边倒掉,表示让一切不利于人们身体健康的东西随日落而消失。然后各家酿青棵酒、做油饼、奶饼,准备血肠、肉肠、鲜奶子和手扒肉等节日食品。大年初一,家家户户的女主人必须在天刚朦朦亮起床,带上水桶到河边、井池背水、背口来的水里,要放一些鲜奶子,再用这种水给全家人洗脸洗手。梳洗完毕,大家兴致勃勃地玩“龙灯”,烧柏香,祝愿当年水草丰茂,牲畜肥壮。接着全家聚餐。饭前,每人必须先吃点糍粑面,表示自己是吃糍粑的人,不忘祖宗。节日头三天,村寨里的人一般不外出,大家聚集在一起观看“跳神”。“跳神”是一种具有宗教色彩的舞蹈,参加者头带面具,身穿法衣,在铙、钹、锣、鼓、海螺的伴奏下,跳一阵,休息一会,又跳一阵,直至跳完。另外男女青年则欢天喜地随着锣鼓、笛子、二胡等乐器的节拍歌舞。三天后,人们扶老携幼,走村串寨,彼此登门祝贺节日。
五月的高原冬去春来,到处是草绿山青、群芳吐艳的景象。勇猛、豪放的藏族人民在冬日的冰雪和寒风中沉寂了许久之后,终于迎来了在马背上大显身手的机会。一年一度的赛马会开始向人们招手。在德钦的贡卡湖畔,在中甸的舞凤山下……人们搭起帐篷,备上丰盛的野餐,邀约亲朋,尽情玩耍。激动人心的马术、马技、马速比赛是不可或缺的传统节目,精彩的文艺汇演、民歌大赛、民族服饰展演等也是引人注目的“文化大餐”。在赛马会上,你可以尽情体味浓郁的藏族风情,感受康巴汉子无处不在的粗犷骁勇、豪情万丈。
藏族饮食风味 大部分藏族日食三餐,但在农忙或劳动强度较大时有日食四餐、五餐、六餐的习惯。绝大部分藏族以糌粑为主食,即把青稞炒熟磨成细粉。特别是在牧区,除糌粑外,很少食用其他粮食制品。食用糌粑时,要拌上浓茶或奶茶、酥油、奶渣、糖等一起食用;糌粑既便于储藏又便于携带,食用时也很方便。在藏族地区,随时可见身上带有羊皮糌粑口袋的人,饿了随时皆可食用。
藏族过去很少食用蔬菜,副食以牛、羊肉为主,猪肉次之。藏族食用牛、羊肉讲究新鲜,民间吃肉时不用筷子,而是将大块肉盛入盘中,用刀子割食。牛、羊血则加碎牛羊肉灌入牛、羊的小肠中制成血肠。肉类的储存多用风干法。一般在入冬后宰杀的牛、羊肉一时食用不了,多切成条块,挂在通风之处,使其风干。冬季制作风干肉既可防腐,又可使肉中的血水冻附,能保持风干肉的新鲜色味。
最常见的是从牛、羊奶中提炼的酥油,除饭菜都用酥油外,还大量用于制作酥油茶。酸奶、奶酪、奶疙瘩和奶渣等也是经常制作的奶制品。藏族常用酥油茶待客,他们喝酥油茶,还有一套规矩。当客人被让坐到藏式方桌边时,主人便拿过一只木碗(或茶杯)放到客人面前。接着主人(或主妇)提起酥油茶壶(现在常用热水瓶代替),摇晃几下,给客人倒上满碗酥油茶。刚倒下的酥油荣,客人不能马上喝,先和主人聊天。等主人再次提过酥油茶壶站到客人跟前时,客人便可以端起碗来,先在酥油碗里轻轻地吹一圈,将浮在茶上的油花吹开,然后呷上一口,并赞美道:“这酥油茶打得真好,油和茶分都分不开。”客人把碗放回桌上,主人再给添满。就这样,边喝边添。喝完了,热情的主人,总是要将客人的茶碗添满;假如你不想再喝,就不要动它;假如喝了一半,不想再喝了,主人把碗添满,你就摆着。客人准备告辞时,可以连着多喝几口,但不能喝干,碗里要留点漂油花的茶底。这样,才符合藏族的习惯和礼貌。
藏族普遍喜欢饮用青稞制成的青稞酒。在节日或喜庆的日子尤甚。藏族的炊餐灶具自成一体。在藏族地区,家家都备有酥油茶筒、奶茶壶。大部分地区的藏族都以干牛粪为燃料,以铁三角架为灶。云南藏族茶具、酒具、餐具喜用铜制。其他地区的藏族喜用木碗并漆上红、黄、橙色的油漆。比较讲究的还要在碗上包银。牧区的藏族都要随身配带一把精制的藏刀,主要用来切割食物,还用于宰羊、剥皮、削帐房厥子等劳动,藏刀的制作历史悠久,工艺精湛。
藏族过藏历年时,家家都要在藏式柜上摆一个叫“竹索琪玛”的吉祥木斗,斗内放满青稞,糟极和卓玛(人参果)等,上面插着青稞穗、麦穗花校和一种叫“孜卓”的绘有太阳、月亮、星星图案的彩脾。邻居或亲戚朋友来拜年,主人便端过“竹索琪玛”,客人用手抓起一点糌粑,向空中连撒三次,再抓一点放进嘴里,然后说一句:“扎西德勒”(吉祥如意),表示祝福。
典型食品:藏族的典型食品除糌粑、青稞酒、酥油茶外,还有很多,例如:足玛米饭,藏族传统宴席食品,用足玛、大米、酥油等煮制而成。血肠,藏族传统菜肴,用牛(羊)血为主要原料制成。奶酪,藏族传统菜肴,用牛、羊奶发酵后制成。
藏族婚俗 云南藏族的婚姻形式基本上是一夫一妻制。藏族青年男女婚前有社交自由,他们常常在牧场、庙会及其他节庆集会寻找意中人,经父母同意,便可结为夫妻。藏族家庭一般规模较大,因为子女长大成人后也不分家,都是几代同堂大家庭。
婚礼仪式一般由舅父、叔、伯或德高望重的长辈担任主持,内容主要是对新婚夫妻进行教育,如婚后要勤劳、孝敬父母,相亲相爱等。这些教育的内容在藏族的婚礼中都是固定的,被称为说词,用演唱的方式进行,它实际上是一首长篇伦理道德歌。演唱开始前,还要找一个十多岁的小男孩学天鹅、黄鸭、麻雀的叫声,意为请喜神也来参加。仪式结束后,不论是主人还是宾客,不管是男方还是女方,大家都聚集在一起跳锅庄舞,尽情欢乐,尽情歌唱,以祝贺婚礼。
婚后第二天,新娘在送亲者的陪同下回到娘家居住,要等几个月甚至一年后,男方家才能接回新娘,新郎新娘始能生活在一起。
藏族建筑 云南藏区民居完全根据不同经济地位区分,土司贵族多住藏式楼房,边沿地区土司贵族,住白族、纳西族民居建筑式样的楼房;一般平民只能住在低矮、黑暗、潮湿的平房、木楞房甚至篱笆房。
藏族服饰 服饰是藏族主要投资对象之一,藏族服饰既与其他地区的同民族有共同点,又保留了本地区的特色。特别注重色调的搭配,以颜色的鲜、艳为基调,形成自己鲜明的特点。其服饰多用皮革、普鲁制作长袍,形式与西藏的藏族相同。藏族男性有佩带银刀的习俗。